shouye

水巷深处的童话梦境 —— 荷兰羊角村

如果世上真有一处风景,可以用“静谧”与“梦幻”来形容到极致,那或许就是荷兰羊角村(Giethoorn)。第一次听说羊角村,是在网络上看到的一张照片。照片里的村子安静得像一幅画:清澈的河水、拱形的小桥、茅草屋顶的房子,还有一艘艘小船缓缓划过水面。当时心里就想,有一天要亲眼去看看这个地方。这次与先生前往荷兰旅行,特别安排了一天,把这座“荷兰的威尼斯”列为必访的一站。

羊角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最初由修道士开垦沼泽而成,这里曾因丰富的泥炭资源吸引人们聚居。泥炭开采后留下了天然的水道,人们依水而居,建起茅草屋与小桥,逐渐形成如今“无车村”的独特风格。村名“Giethoorn”意为“山羊角”,源自早期村民在泥炭层中发现的大量野山羊角化石——一个既质朴又带点神秘感的名字。如今走在羊角村的老地段(如Bovenwijde),仍能见到许多保存完好的芦苇屋、木桥与错落有致的花园,历史的影子就这样悄悄地隐藏在村中的屋檐和河道的倒影中。

羊角村在荷兰的中北部,离斯坦因韦克(Steenwijk)不远。交通其实不复杂,从荷兰的各大城市坐火车到Steenwijk,然后转乘70号或270号公交车,大约二十分钟就能抵达村口。虽然是旅行中一个平凡的早晨,我心里却有点小期待,觉得像是要走进一个童话世界。一下车,羊角村那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就扑面而来,没有喧嚣的车辆,没有城市的节奏,只有水流、鸟鸣,还有脚下咯吱作响的木桥。

我们到的时候正值淡季,天时晴时阴,空气微凉,太阳偶尔露脸,村子里也没有太多游客,显得格外安静。村口随处可见租船的小店,不过我们这次没有选择坐船,而是决定沿着水边小路慢慢走。其实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也更贴近村子的节奏。沿着河道走,眼前是一排排临水的小屋,屋顶用茅草铺盖,我们还看到有几家正在更换茅草屋顶,窗边是开得正盛的花朵,红的、黄的、紫的。不计其数的小桥横跨河道,一艘艘小船静静停在屋前,像是等待主人下一次出发。我们边走边拍照,有时候也只是停下来看一会水面上晃动的倒影,什么也不说,却觉得很满足。





羊角村虽然小,但村里有一座不大的博物馆,我们从门口经过时看见有几个游客在拍照,不过最后没有进去。倒是路过村中一间老教堂时,轻轻推门而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座教堂建于13世纪末,算得上是羊角村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外观朴素,红砖结构,里面空间不大,但宁静而庄严。我们坐在木椅上歇了一会儿,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得见外面风吹草木的声音。温柔的光线从彩色玻璃窗透进来,在地上留下五彩的光斑。



羊角村没有可以通车的道路,这使得它与意大利的威尼斯常常被放在一起比较,因此也有了“荷兰威尼斯”的称号。不过与威尼斯的恢弘大气不同,羊角村以她那份宁静与自然,将人轻轻拉入慢生活的节奏。

逛着逛着,中午也快到了。我们在河边找了一家临水的餐厅,点了些简餐、甜点及热饮,座位就在水边,脚边就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水道,不时有小船划过。因为不是旺季,店里人不多,服务生很有耐心,气氛也很放松。我们一边吃饭,一边看着窗外的风景,觉得这样的旅行节奏正好。



由于社交媒体的传播,羊角村近年迅速走红,成为游客喜爱的“打卡胜地”。几乎到荷兰旅行的游人都想亲眼看看这座“水上童话村”。知名度带来了观光效益,村民的收入来源大幅提升,有人经营船只出租,有人改建房屋为民宿,也有人在自家小花园旁开起了各色咖啡馆及小酒馆。游客源源不断地到来,为这个村落带来了新的活力。但盛名也带来了不少麻烦。在旅游旺季,狭窄的水道会出现“船堵”的奇景,小桥上更是排满了拍照的游客。极少数素质欠佳的游客,随意进入村民私宅的花园、留下垃圾……这一切让原本安静生活的居民倍感压力。幸好,我们来时不是旺季,村子依然保持着它最原本我想像中的模样。没有喧闹,也没有排队,只有鸟语花香,还有这座水上的小村庄。





下午的天空变得晴朗起来,我们从村头走到村尾,走走停停,水面被夕阳染成一片淡金色,小船陆续归来,桥下的倒影随着波纹晃动。风轻轻吹过水面,吹过屋顶,也吹得人有点舍不得离开。羊角村不是那种让人惊艳的地方,也是没有宏大的景点或历史遗迹,但它的每一条水道、每一座桥、每一幢房子,都像是在轻声说着“别急,慢一点”。





村中农户的马场



村民依水而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