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了一篇帖子,其中写了一句:“这次去中国,在回美国的时候要当一次背货客。”当时用“去中国”这个说法,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使用“回”字,是出于修辞的考虑。然而,文章发出后,一位网友评论说,虽然他已经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但还是很难用“去”这个字来说中国。
这个点评确实让我陷入沉思。其实我当时写“去”的时候,也觉得有些别扭,因为平时极少这么用。我们通常用“回国”或“回中国”来表达“前往中国”这个动作。
细想一下,“去”与“回”这两个动词在此语境中确实都指同一个动作:从美国到中国。如果用“去”,那么这个动作则是单向的,隐含着将来会返回,即“回美国”。而若说“回中国”,虽然也是从美国前往中国的单项行动,却在语义上包含了某种归返的情感认同,带有一种圆满的意味。这个“回”字,预设了一个此前的动作——多年前从中国“去”了美国,如今“回”中国,也即回到了出发之地。这种“回”不仅指方向,也传达出一种心理上的归属:你从哪里来,现在又回到哪里。这是一个闭环的动作,有始有终,有去有回。
当然,“回国”是我们中国人日常中常用来表达短期返回中国的说法,但它也可以是永久性的,意味着“去了不再回来”。比如:
甲:“诶,最近没看到老李,他在忙什么?”
乙:“哦,他回国了,下个月回来。”
这里“回国”是去中国了,之后还会返回。而如果说:
乙:“他回国了,准备在中国创业。”
那么这个“回”,就表达了一个阶段的完成,可能意味着这一次就是二十多年前留学美国后的最终归返,也即我们常说的“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
多数华人会说“今年夏天回国”,即只是短暂停留,之后仍会回到美国继续生活。这种“回”在语义上其实也是一个“去”的动作,但用了“回”字,就传达出说话者内心深处对家的认同与根的执念。
昨天我走在马路上,忽然想到这个话题。这次回国,我住在过去父母的房子里。母亲已经去世,父亲住进了养老院。这间房子长期空着,住在同一个城市的哥哥偶尔会来打扫整理,但平日里并无人居住。我有钥匙,每次回来都会打开门住进去。
进门的那一刻,虽然知道这是“回家”,但感觉却像走进一间Airbnb的房子。设备齐全,应有尽有,却只是一个临时的住所。住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会数着还有几天要“回美国”,这也反映出在潜意识中,美国已然成了“现在的家”。只有回到自己真正的家、睡在自己的床上,才有一种彻底自由自在的感觉。而在Airbnb这样的临时空间里,我们虽然也可以住得像在家一样,但仍需遵守各种规则,比如保持清洁,不可弄乱房间。因为这里终究不是自己的家,住在别人的屋檐下,就得遵从别人的规矩。
毕竟,我在美国生活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在中国的时间,三十多年了。虽然每次去中国我们仍说“回国”,很少会强调说“回中国”;但说到返回美国时,我们几乎从不说“回国”,而是说“回美国”。在我们这些移民心中,最深的国、最原始的根,仍然是中国。美国是第二个家,但因为我们在此生儿育女,也逐渐成了美国新家的一根主根。将来我们的孩子,才会真正把美国当作自己的家,他们的根就长在这里。与中国的联系,已经出现断层。
就我们这一代而言,也就是所谓的第一代移民,对祖根的眷恋是永远存在的,这种情感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而我们的孩子却已经失去了这种眷恋。尽管他们也会说些中文,有的说的甚至非常流利,但他们的母语是英语,我们也很难期待他们像我们一样说“回国”。对他们而言,“回国”就是“回美国”。
所以,尽管我用了“去中国”这个表达,内心始终觉得有些别扭,有些潜意识的纠结,有点不妥。那位网友指出这一字之别,确实言之有理。这不仅是一个用词的选择,更反映了一个人对“家”对和对“母国”的认同和执念。
2025.5.4 (不好意思,重发了一遍。上一篇因网格故障,贴了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