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我眼中的中国:变化在身边发生
我眼中的中国:变化在身边发生
地主杂谈
做一个眉宇间写满风调雨顺的人,安静于暖,安然于心,不急不燥,清淡欢颜。
疫情期间和疫情后的这两次回国探亲生活,让我对中国的变化有了更直接的体会。最直观的感受是:经济的发展有高潮也有低谷,没有直线。最深的感受是:中国的经济像一条拧干的毛巾,水挤出去了,但纤维还绷着劲儿。
每当外界唱衰时,声音总是热闹的,可菜市场里五块钱一把的茼蒿、直播间秒空的土特产,都在悄悄说明一件事:市场有它自己的活法。生活中总能冒出新的苗头,节奏也许变了,但市场仍在自我调整。这可不是自我安慰,是反复观察之后的理性选择。
我承认,中国当前面临不少压力。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外部出口环境复杂,年轻人的就业形势也不轻松,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盘皆输。任何一个经历过高速增长的经济体,都会进入转型期,而每一场调整,也往往伴随着新机会的出现。
比如,在传统制造业承压的同时,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如闪亮的星星,在经济的夜空中快速崛起,照亮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达1.8万亿美元,中国以6,760亿美元居首,占比超三分之一。光伏全球20强中,中国企业占据多数;风电新增装机量前十名,中国企业占六席;2023年,中国电动车销量约为840万辆,占全球市场的59%至60%。,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在产销和技术层面均处于世界前列。这些变化没有喧嚣登场,却在悄然重塑未来。
有些人说中国在“消费降级”,但我认为这更像是消费逻辑的变化。中高端商场里人少了,可是线上购物依旧热闹。我在国内时,基本上用美团、淘宝、京东和微信直播间解决日常所需。微信直播间的人气有据可查,不少直播间每天的观看人数能达成千上万人。去年要过“十一”时,我就在一个专门卖花的直播间下单买了不少的鲜花,三天内从云南送到北京家里,价格实惠,还包邮包退。我感觉很多消费者不再为“品牌溢价”买单,更看重服务和性价比,购物变得更理性也更聪明了。
我曾写过一篇博文讲微信直播购物体验,标题是《微信直播间里的中国股市观察》,其实这种“低价包退”的生意,早把一线城市的商场和电商逻辑撕开了一道口子。有老友说我“消费降级”,我反问她:“能用一半价钱买到同样的服务,这叫降级还是升级?”
旅游市场的变化同样显著。2023年,国内旅游人次已恢复至接近疫情前水平。相比一线城市的“景点式”消费,越来越多游客转向小城镇的文旅、自驾游、音乐节等新兴消费形式。而在大城市中,像北京的“Citywalk”也成为新的潮流。以北京的南锣鼓巷和什刹海为例,游客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景点参观,还深入街区、胡同,体验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风貌,感受原汁原味的当地生活。很多人不再盲目追求奢华,只愿意为独特体验和情感价值买单。消费更趋理性,选择性更强。
至于就业,确实“难”,但“难”不等于“无路可走”。现在像自媒体、电商、远程办公、靠技能接单的这些新型工作越来越多,已经成了不少人谋生的新出路。有位朋友在小红书上卖文创产品,一个人也能养活自己。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不再是唯一选项。新路径虽然不易走,却也更自由、更适合年轻人多元化的追求。
我也注意到,很多地方的经济韧性,其实比外界想象中更强。比如我去过的浙江湖州的一个县城,靠着特色农业和旅游走出了自己的节奏。那里有美丽的太湖,有名产“太湖四白”、大闸蟹等,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经济调整并不是全国同步的,有的地方在下坡,有的地方却在悄悄上坡。
当然,问题不能否认。实事求是地讲,并非每个人都能轻松应对,也并非每个行业都能一帆风顺。但中国经济体系庞大而复杂,无法用一句“崩溃”来总结全部现象。同样,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正在努力适应的人,其中包括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和普通劳动者。他们也许没那么高调,但每天都在试图走下一步路。
有一次下班晚高峰,我站在家附近的天桥上,看着密密麻麻的车灯流动,忽然理解了经济的真相:那些熄灭的灯,是旧模式的终结;而新点亮的每一盏,都是普通人对抗困境的宣言。想起了一个老同学曾说过:“冬天冻死的都是虚胖的,能活下来的,骨头都硬了。”这种在寒夜里长出来的韧性,才是中国经济最真实的底色。
一些海外舆论常常聚焦于中国社会的局部问题,犹如盯着显微镜下的枯枝败叶,却忽视了整片森林正在焕发生机。事实上,类似的社会挑战在其他国家同样存在。以韩国为例,其7级公务员考试竞争比高达110:1,外交部岗位甚至达到3,000:1;在西班牙,15至24岁的青年失业率接近30%,按欧盟统计标准甚至更高。但是,外界并未因此唱衰韩国的发展前景,或质疑欧洲经济的复苏势头。相似的现象一旦出现在中国,却常被渲染为“系统性危机”,不免让人质疑其背后是否存在双重标准。
经济更像一场马拉松,有人掉队,也有人悄悄接棒。每一次调整,每一份坚持,都是新的起点。我不敢说未来一定光明,但至少能看到希望。那位卖文创的朋友说,反正冬天总要换季,不如学着卖羽绒服 - 这大概就是普通人的经济学。
清晨的北京
北京南护城河上的立交桥(前两张照片)

位于永定河引水渠边的街景

全部照片均为原创
文中数据来自网络
ytwadk 发表评论于
韭菜有时也很喜欢镰刀,不割怎么能长粗?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如闪亮的星星,在经济的夜空中快速崛起,照亮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
+1,True!
渥太华郁金香 发表评论于
国内年轻人生活上务实不虚荣多了!躺平和啃老的是少数!还有就是学高科技的青年人特别勤奋!国家推出了许多扶持青年人科技创新的政策
我生活着 发表评论于
“有些人说中国在“消费降级”,但我认为这更像是消费逻辑的变化。中高端商场里人少了,可是线上购物依旧热闹。我感觉很多消费者不再为“品牌溢价”买单,更看重服务和性价比,购物变得更理性也更聪明了。”
非常赞同你的看法!现在网络、物流方便,谁还愿意花冤枉钱,而且,现在的年轻人更务实,不盲目崇拜牌子。我现在基本上都是网购,除了蔬菜、水果。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抱歉,刚看见,太湖有“三白”,不是“四白”。等文章下首页后,再改。
太湖的“白”通常指的是著名的“太湖三白”,即:
白鱼(太湖银鱼)
白虾(太湖白虾)
白鱼(翘嘴红鲌,也称“白条”)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标题也非常好。 强调了一个“变”字。 中国的经济在调整, 很多旧的观念都在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从工作到衣食住行。 “那些熄灭的灯,是旧模式的终结;而新点亮的每一盏,都是普通人对抗困境的宣言。”, 也是接受变化,努力不掉队的行动。
---------------------------------------------------------------------
说得真好!“变”字很重要。多年没回国,回去的第一感觉就是变化太大了。中国经济的调整带来了许多新变化,旧观念的淘汰和新思维的崛起,都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下班后仔细再看,有很多新意,视角独特,不是那种老生常谈的文章可以比的。 点赞。
--------------------------------------------------------------------
谢谢鼓励!我是在分享自己的切身感受,所以自然真实。回国后,我学到了不少新的语言,也知道怎么更好地表达了,而且还得找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聊,这样才能有成就感。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ylyq_007' 的评论 : 谢谢!我在学习国内常用的语言,要不别人说什么我搞不清楚。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远远的雾' 的评论 : 确实,回来购物,无论是吃的用的,一律网上。是几天来,还没有经过商店。
------------------------------------------------------------------
我在国内的时候去实体店不多,现在岁数大了,懒得逛店了。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pujing' 的评论 : 你说的很有道理,经济周期确实存在,中国的高端发展战略早就准备好了,基础设施和外贸也很强。虽然外贸面临挑战,但中国在解决短板问题上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巴基斯坦事件也显示了中国在某些领域的实力。转型过程中,低端产业难免受影响,但整体向中高端发展是必然趋势。至于“没有美国的日子”,这也是可能的。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中美对立越演越烈, 是从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了世界老二之后。 在中国之前美国已经踹下去三个老二了,还拉下来一个老大。 这和意识形态、国家体制没关系。 我不了解中国内网上的情况,因为我不接触中国国内的任何网。 只在文城听说也有“反美是工作”的网红大V被封号的。
---------------------------------------------------------------------
你说得很有道理,确实中美对立加剧和中国崛起有直接关系。美国的反应也不全是基于意识形态,更多是利益上的竞争。我对国内网的情况不太了解,感觉不论在哪个国家,大家表达不同观点也要尊重和包容。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arkyang' 的评论 : 其实唱衰都是相互的,中国拼命唱衰美国,美国同样有很多唱衰中国的声音,不同的是在中国唱好美国会被群殴,甚至封号,在美国唱好中国可能被批评,但是不至于被怎么样,中国和美国各自有它的韧劲,但是的确也有很多矛盾
---------------------------------------------------------------------
嗯,你这说法也挺有意思的,角度挺特别的。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标题也非常好。 强调了一个“变”字。 中国的经济在调整, 很多旧的观念都在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从工作到衣食住行。 “那些熄灭的灯,是旧模式的终结;而新点亮的每一盏,都是普通人对抗困境的宣言。”, 也是接受变化,努力不掉队的行动。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下班后仔细再看,有很多新意,视角独特,不是那种老生常谈的文章可以比的。 点赞。
ylyq_007 发表评论于
"有些人说中国在“消费降级”,但我认为这更像是消费逻辑的变化。"
金句。
远远的雾 发表评论于
确实,回来购物,无论是吃的用的,一律网上。是几天来,还没有经过商店。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PS。 作为业主,我接触我们社区网。 参加社区的业主选举/投票之类的。 主要是决定我们的维修基金要怎么花。
pujing 发表评论于
问题很多,日子还得过,经济有周期,中国现在往高端发展,这是早就准备好了的,中国的基础建设已经可以了,外贸已经很高了,外贸纠纷也很多了。现在踏实的解决短板问题,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昨天巴基斯坦用中国武器打下了法国阵风,也是一个成就。在中高端取得成交的时候,低端也可能会不得不放掉一些,这种调整,有些人是很痛苦的,当然也有人很快乐。中国已经准备在极端情况下过没有美国的日子。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中美对立越演越烈, 是从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了世界老二之后。 在中国之前美国已经踹下去三个老二了,还拉下来一个老大。 这和意识形态、国家体制没关系。 我不了解中国内网上的情况,因为我不接触中国国内的任何网。 只在文城听说也有“反美是工作”的网红大V被封号的。
markyang 发表评论于
其实唱衰都是相互的,中国拼命唱衰美国,美国同样有很多唱衰中国的声音,不同的是在中国唱好美国会被群殴,甚至封号,在美国唱好中国可能被批评,但是不至于被怎么样,中国和美国各自有它的韧劲,但是的确也有很多矛盾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TPCW' 的评论 : 回国看看多住住,来美国看看多住住,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
这话说的好!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让市场推动经济,权利帮助市场维持秩序就好
-------------------------------------------------------------------
完全同意,市场主导经济,政府则应确保秩序和公平竞争,二者互为补充。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3227' 的评论 : 其实老外更多用风险,衰退,经济危机等词。中国多用调整,持续向好,发挥潜力,大有作为,负增长已经是很负面的词了
-----------------------------------------------------------------
确实,西方国家在经济报道中常用“风险”、“衰退”和“经济危机”等词,带有很强的悲观色彩。相比之下,中国的表述更多强调"调整"和"潜力",看得出我更注重长期发展的乐观预期。"负增长"是很负面的词,提醒大家要注意经济结构等方面的提升。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琪子' 的评论 : 看到你发的照片,非常亲切!谢谢分享!
政治和经济相辅相成,中国与美国势不两立,疯老头开始加“关税”后,国内经济就衰了,这几年明显显现出来。
狮子老虎各领风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待着吧。谁饿极了,也会你死我活。
喜欢国内的各种方便。支付手段,快递,价格低;不喜某些人的霸道无理。
--------------------------------------------------------------------
谢谢分享!的确,政治和经济总是相互影响,尤其中美关系变化对全球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这几年经济有些下行,但中国在很多方面依然挺有优势,像支付和快递,真是方便得没话说。至于有些人的行为,确实很让人不舒服。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太爱北京了' 的评论 : 现在哪儿都不好就业,同事的孩子下周毕业典礼目前还没找到工作,城里有妈妈写她女儿学CS的今年毕业也没有offer,农博俩孩子前年今年分别被雷都在找工作中。日韩也不怎么样,我闺蜜的新租客是日本外派来美工作的,他们薪水真低,认识一个在东京游戏公司工作的毕业生月薪才三十万日元远低于国内游戏公司。
-----------------------------------------------------------------
好久不见,问好!谢谢补充材料,就业难是世界性的问题,不光是中国。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整天说系统性危机的人,TA们的家人、朋友不是正生活在“危机”中么? 那么相信危机, 觉得中国那么不好,国内的日子那么不好,怎么不把TA们办移民出国呢?
---------------------------------------------------------------
说和做之间差距太大,难免让人怀疑,这些论调到底是出于关心,还是为了立场找借口。说到底,有些人根本不是关心中国,而是在消费中国,看看他们写的文章,大多数话题还不是围着中国转。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在大城市的城市后代,又不愿意做服务性的工作, 嫌累、工资低。 眼高手低,当然会失业。 记得你前次回国,说郊区都有大轿车到邻近大城市接人去本地看工厂、企业和工作。 想想现在整天说中国失业的北美/欧洲移民,有几个是在移民国家热门州和热门城市的。 大部份整天吵中国失业的,自己早早就不工作或丢了工作了。 还有的从来没有什么正经工作, 把中国一线城市的房子卖了,还投资失败,还不是在吃福利吃老本。 真搞。
-----------------------------------------------------------------
确实是这样,我前年在湖州时看到,当地为了吸引大学生就业,专门用大巴把他们送到景区,那里设了人才招聘会,不仅包吃包住,还给补贴,持续两天。现在大量人涌向大城市,‘虹吸效应’明显。那些整天喊着中国不好的人,其实很多只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困难和繁荣全球一样的,但我相信都会慢慢克服恐慌心理,适应眼下的生活的。那些说美国人吃不起鸡蛋的,中国人要挨饿了的,都是片面的。有些话都是因为不了解,或只看表面现象去自己想象得出来的。事实会怎样,随着日子一天天过下去自有结论。我们要做的就是过好自己的日子,祈福大家都能越过越好。不能降级消费的观念是错误的,把铺张浪费当好日子,就会有今天的失落。
回国看看多住住,来美国看看多住住,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要有信心,希望。
----------------------------------------------------------------------
晓青话说得中肯,没有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客观看事,比起立场先行、情绪先行的讨论,难能可贵。
CTPCW 发表评论于
回国看看多住住,来美国看看多住住,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债务就不说了, 看看美国就知道了。
中国就业问题, 是城乡、地域差别还比较大, 人们涌向大城市/东南省份不肯离开。 当企业迁移到外地,很多人不愿意去。 我复旦的朋友就说, 系里很多博士后, 都不肯去外地大学任职, 宁愿挤在上海当博士后。 而兰州大学这样的, 就只能招收印度人做教授。
---------------------------------------------------------------------
确实是,债务是全球性问题,美国的情况更严重啊。至于人才扎堆一线城市,一线城市资源集中,吸引力大,但现在国家正在通过政策和资源向中西部引导。从长远看,教育和产业布局更均衡,人才也会慢慢分流。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唱衰也讲不出道理。 无非就是浮皮潦草地说, 房地产疲软,债务过重,失业严重。 好像美国就没有这些问题似的。 房产热的时候, 喊的也是这类人,房价降了喊的还是这类人。 房价高,年轻人买不起房;房价跌不是好事么? 这样的调整不应该么?
-----------------------------------------------------------------
很多唱衰中国的人,其实对经济本身并不了解,或不懂,只有说来说去就那几句老调重弹。更何况,他们早已身在美国,也未必真关心中国发展。对美国自身的问题视而不见,现实是,叫醒不的,往往是那个装睡的人。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20多年前, 一有风吹草动网上就有人中国经济要“崩溃“了。 后来老不崩, 就变成”疲软“了。 说疲软也对, 因为1992-2009年间动辄GDP增长双位数,之后增速减缓了。 这本来是好事, 经济过热容易出问题, 就像房地产过热。 只不过个别人戴着有色眼睛, 成心唱衰就没什么意思。
----------------------------------------------------------------------
是啊,增速放缓是正常转型,发展不能永远靠两位数狂飙。经济从高速转向高质量,是成熟的表现,不是衰退。年年唱衰,像喊狼来了,久了就没人信了。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我在国内起的早,大概在清晨6点来钟,很多人还没上班呢,所以车很少。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给京妞上茶!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让市场推动经济,权利帮助市场维持秩序就好
3227 发表评论于
其实老外更多用风险,衰退,经济危机等词。中国多用调整,持续向好,发挥潜力,大有作为,负增长已经是很负面的词了
琪子 发表评论于
看到你发的照片,非常亲切!谢谢分享!
政治和经济相辅相成,中国与美国势不两立,疯老头开始加“关税”后,国内经济就衰了,这几年明显显现出来。
狮子老虎各领风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待着吧。谁饿极了,也会你死我活。
喜欢国内的各种方便。支付手段,快递,价格低;不喜某些人的霸道无理。
太爱北京了 发表评论于
现在哪儿都不好就业,同事的孩子下周毕业典礼目前还没找到工作,城里有妈妈写她女儿学CS的今年毕业也没有offer,农博俩孩子前年今年分别被雷都在找工作中。日韩也不怎么样,我闺蜜的新租客是日本外派来美工作的,他们薪水真低,认识一个在东京游戏公司工作的毕业生月薪才三十万日元远低于国内游戏公司。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整天说系统性危机的人,TA们的家人、朋友不是正生活在“危机”中么? 那么相信危机, 觉得中国那么不好,国内的日子那么不好,怎么不把TA们办移民出国呢?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在大城市的城市后代,又不愿意做服务性的工作, 嫌累、工资低。 眼高手低,当然会失业。 记得你前次回国,说郊区都有大轿车到邻近大城市接人去本地看工厂、企业和工作。 想想现在整天说中国失业的北美/欧洲移民,有几个是在移民国家热门州和热门城市的。 大部份整天吵中国失业的,自己早早就不工作或丢了工作了。 还有的从来没有什么正经工作, 把中国一线城市的房子卖了,还投资失败,还不是在吃福利吃老本。 真搞。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困难和繁荣全球一样的,但我相信都会慢慢克服恐慌心理,适应眼下的生活的。那些说美国人吃不起鸡蛋的,中国人要挨饿了的,都是片面的。有些话都是因为不了解,或只看表面现象去自己想象得出来的。事实会怎样,随着日子一天天过下去自有结论。我们要做的就是过好自己的日子,祈福大家都能越过越好。不能降级消费的观念是错误的,把铺张浪费当好日子,就会有今天的失落。
回国看看多住住,来美国看看多住住,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要有信心,希望。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债务就不说了, 看看美过就知道了。
中国就业问题, 是城乡、地域差别还比较大, 人们涌向大城市/东南省份不肯离开。 当企业迁移到外地,很多人不愿意去。 我复旦的朋友就说, 系里很多博士后, 都不肯去外地大学任职, 宁愿挤在上海当博士后。 而兰州大学这样的, 就只能招收印度人做教授。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唱衰也讲不出道理。 无非就是浮皮潦草地说, 房地产疲软,债务过重,失业严重。 好像美国就没有这些问题似的。 房产热的时候, 喊的也是这类人,房价降了喊的还是这类人。 房价高,年轻人买不起房;房价跌不是好事么? 这样的调整不应该么?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20多年前, 一有风吹草动网上就有人中国经济要“崩溃“了。 后来老不崩, 就变成”疲软“了。 说疲软也对, 因为1992-2009年间动辄GDP增长双位数,之后增速减缓了。 这本来是好事, 经济过热容易出问题, 就像房地产过热。 只不过个别人戴着有色眼睛, 成心唱衰就没什么意思。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北京的清晨, 路上人和车都不多。 真好。 现在大家上班坐地铁、开车,坐公交的少了。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坐上沙发